商务部最新公布全国21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考核排名显示:葛店开发区列居第33位,“特别是在区域带动、行政效能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然而,回看2016年时的榜单,葛店开发区还在百位之外。
1990年7月,湖北省第一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葛店启建,与我省第一家新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毗邻,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这片创业沃土可谓先机占尽,却一度遭遇“醒得早起得晚”“长子难长壮”的窘境。
“三十而立”何以“立”?近5年各项关键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值恰恰是最好的答案:地区生产总值10.7%、规上工业总产值16.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54%、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用电量24.43%、财政收入6.59%……
葛店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
从厂区到园区再到城区 产城融合成势
2017年春节,葛店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大楼门口张贴的一副对联令人瞩目:“大拆大建,大建大变,凝聚奋发奋进大气场;同心同力,同力同行,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
这既是新一任领导班子履职后吹响的“二次创业”冲锋号,也是全区实施“产城融合、以城促产”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壮志宏图。
葛店开发区从1.2平方公里起步,逐渐拓展至如今的96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达4万多亩,4年前亩均税收仅3万多元,GDP刚破200亿元,财税占比10%左右,用电量不含发电厂还不满3亿度,财政收入13亿余元,和全国开发区平均水平尚存较大差距。
梳理过去20多年发展屡屡错失机遇进而被后起者赶超的深层原因,关键在于早期整体规划层次较低,产业布局缺乏长远战略,久而久之,导致总体投入不足,块头不大。
“以前是项目布局到哪里,就征迁到哪里,而征迁滞后往往影响项目落地,更不利于大项目招商,甚至出现过临时拼凑现象。”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清海表示,全区痛定思痛,上下形成共识,重新规划绘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
当务之急就是强推全域性征地拆迁安置,腾出连片用地,拉开发展架势。近几年来,开发区已建设安置房近300万平方米,加上原先建成的200万平方米,以及商品房采购100万平方米,安置房面积总计达600万平方米。“葛店城镇居民3万余户、8万多人,现有安置房足以吸纳5万户左右人口,为开发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葛店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程贵华说。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全区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自己“小打小闹”的建设模式,创新开拓了一条和中省国有企业合作开发的路径。中建三局投资330亿元,主要包括双创谷、道路建设、综合管廊、还建小区,以及文教卫体城市功能等项目。加上与华润集团、省长投集团、武汉地铁集团等合作开发,总额累计达417亿元。
骨干路网已呈“五纵六横”,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2021年初开通;继去年11月底湖北省中医院葛店院区开诊运行后,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加快施工;新建的葛店实验小学、葛店高中和8所幼儿园将陆续建成投用;包括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游泳馆、综合馆以及体育公园、文化中心在内的文体公园项目全面启建……
早些年,葛店侧重项目的引进和落户,忽略了村民变市民后的城镇化配套问题,以及人才引进后的安居问题。“过去开发区是先生产再生活,如今正在向生产与生活并重转变。”区招商局局长祝晓荣在葛店工作30余年,见证这里的沧海桑田。
“目前开发区软环境大为改善,特别是医院和学校的引进,不仅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从上到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而且也有利于落户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已在葛店工作多年的湖北容百锂电公司总经理张雷说。
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四梁八柱”崛起
2017年起,对标《中国制造2025》和湖北省《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葛店开发区发力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
这一年10月,葛店开发区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招商及落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重点引进能够支撑开发区发展、单项投资过10亿元的“四梁八柱”企业。“葛店开发区全域面积96平方公里,建成区约5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剩余约25平方公里,全区可供工业建设土地稀缺,招大引强、招优驱劣、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成了近些年招商引资工作的基调。”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飞说。
对此,葛店开发区倡导“亩产论英雄”,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2.0,亩均GDP不低于80万元,税收不低于50万元,从源头上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不以招商项目数量来考核,而是以投资强度、科技含量论高低。同时,加强低效用地盘活,加大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力度,对低效用地企业法人、审批低效用地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责任倒查。
经多年持续努力,开发区基本形成“六大支柱产业”:
一是以容百锂电、南都新能源、虹润新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三家企业产值已达100亿元,后期项目建成并全部达产后将形成湖北省最大的新能源新材料基地;
二是以三安光电为龙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加上正在推进的瑞丰、芯映等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基本奠定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
三是以大健康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擦亮“中国药谷”金字招牌,全面深化与光谷生物城对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以唯品会、苏宁为代表的电商龙头企业,加上华中区域规模最大的城市“冰箱”——万吨冷链,以及华润商业综合体、佛罗伦萨小镇等商贸服务业,筑牢现代服务业基础;
五是华工科技不断扩产并带动上下游企业落户,智能制造产业渐成规模;
六是葛店动漫文化小镇顺利开工,建成后将对改善开发区人口基数以及优化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发挥促进作用。
随着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省政府“一号工程”——以鄂州花湖机场为主体的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即将启航,与天河机场共同构成武汉民航客货“双枢纽”,葛店开发区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将得以凸显,航空城建设将为葛店的电商物流、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航空偏好型产业插上双翼,助推开发区在新一轮开放开发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未来之城——葛店开发区
着力破解两个“一公里” 同城共进可期
“正是因为前些年用心筑好了‘巢’,才引来像三安光电这样的‘金凤凰’!”鄂州市委常委、葛店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澜介绍,作为鄂州首个过百亿元的民企投资项目,三安光电一期项目2021年4月已部分投产试运营。
几乎同步,配套三安光电、总投资80亿元的芯映光电项目正式签约,由东湖高新区的省科投和葛店开发区组成联合投资体,利用了武汉的资金优势和葛店的土地优势,共同推动项目落地。
两年前,三安光电生产基地决定落户葛店,这里与光谷毗邻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生产的Mini/Micro LED芯片除了供配三星、TCL等知名企业,位于光谷的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企业也是目标客户。”湖北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水清说。
据悉,另一个同样是三安光电下游企业、投资50亿元的瑞丰光电项目也在推进中,预计这条产业链到2025年将为葛店创造产值300亿元以上。“开发区支柱产业与东湖高新区的光电芯屏端网、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必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武汉城市圈核心区域产业链发展,也必将受武汉经济外溢的强大助推而得以持续发展壮大。”高飞说。
展望葛店未来发展,胡澜强调要做好武鄂同城“最后一公里”和科创大走廊“最初一公里”两篇文章:
首先,按照湖北省、鄂州市要求,葛店开发区正与东湖高新区着力做到“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加速牵手,同城发展,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目前,前四项均初见成效,但民生同保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突破,从有形的“最后一公里”到无形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大胆破题。
未来发力点将是政策对接。产业政策对接,有关东湖高新区享受的国家、省政策葛店开发区可同享;社保政策对接,探索两地人才社会保障、就医就学、公积金等政策同城化;交通政策对接,两地公交车同城化运营,共享一张卡;市场准入政策对接,以葛店与光谷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跨域联办为起点,进一步推动更多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跨域联办,互办互认,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省心。
其次,做好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最初一公里”文章,将葛店开发区产业发展纳入湖北省科学城建设布局之中,从规划、政策、产业等顶层设计上抢先一步,主动作为。放到市域经济背景下,就是要做好“葛店-梧桐湖-红莲湖科技创新轴”和“葛店-鄂城-花湖机场经济发展轴”的文章。
目前,“起步在高校,发展在光谷,共享在葛店”的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在位于葛店开发区的中电光谷和东湖高新智慧城两个园区,“光谷研发、葛店生产”的企业接近100家,前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的占到了四分之一。
只有科创大走廊的“龙头”强劲带动,延伸整个鄂东区域的“龙身”“龙尾”才能真正动起来。葛店开发区下一步谋划同城共进还要力争中部电商基地纳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扩区范围,并联合东湖高新区共同探索打造光谷科学岛葛店园区。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