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崛起,离不开产业支撑。
在武汉,盘踞着2家国家级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经开区)。
经过30余年持续发展,2家开发区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并拥有2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光谷”“武汉车谷”。
“开阔了眼界,震撼了心灵,找到了差距。”到武汉跟班学习的干部纷纷表示,2家开发区已不单单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而是构建了成熟的产业生态圈。
追“光”逐“车”,始终未变的发展定力
在武汉经济版图中,光谷与车谷是两大发展引擎,回望其30多年发展史,堪称是一部励志的“创业史”。
光谷,因“光”而兴——
34年前,在租借的卓刀泉672医院“小红楼”里,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彼时,所辖面积仅有几个小村庄,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建成区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
在简陋的办公条件下,东湖高新区从一根光纤开始,拉开了信息产业革命的大幕。
如今,沿着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光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五路千亿级纵队”一字排开,蓬勃着518平方公里经济版图。
看车谷,因“车”而生——
1991年,东风汽车公司、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武汉市首家汽车合资企业——神龙公司,并在武汉经开区落地建设。由此,“轿车开发区”的名号不胫而走,这也是“武汉车都”的前身。
时至今日,“武汉车都”变身成“武汉车谷”,集聚了东风系列、吉利路特斯、小鹏等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工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年产整车从最初的千辆飙升至百万辆,企业产值超50亿元,企业数量占武汉市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东湖高新区的发展令人震撼。”葛店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晓明感慨,历经34年发展,东湖高新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他们有极强的产业发展定力。”在武汉经开区跟班学习的市招商局投资促进部副部长张志刚深有感触,从生产燃油车到发展新能源车,从人工驾驶到无人驾驶,车谷始终站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最前沿,毫不动摇推进产业升级,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以“园”聚“链”,激活园区对产业的拉动效应
2021年,光谷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车谷则达到1900亿元,2家开发区用0.5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省约8.6%的GDP,是全省当仁不让的经济最为活跃区域。
2家开发区的发展十分迅猛,东湖高新区位居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武汉经开区综合实力在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处于第十,2家开发区均居中西部第一。
黄晓明认为,光谷在近年来实现高速发展,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是重要原因之一。
东湖高新区在构建“两强带动(光芯屏端网与生命健康)、两新融合(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抢抓未来(量子科技、脑科学、区块链)”的“221”产业体系中,按照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了8个园区。园外园聚焦不同的产业,错位发展、相辅相成、各有特色;园中园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形成了齐头并进、竞争发展的态势。
“学习武汉,更要借力武汉。”结合自身本职工作,黄晓明认为,葛店开发区应抢抓武鄂同城化发展和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扩两大机遇,力求在产业飞地、创新飞地上取得突破,融入武汉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协同、融合、错位发展。
武汉经开区同样重视汽车产业链的打造,目前在建的8大园区,对工业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拉动效应,形成了从整车到零部件、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自动驾驶到智能网联汽车的全产业链覆盖。
比如军山新城园区,聚焦吸引下一代汽车产业的新能源、智能物联技术、AI技术研究和总部经济;还有专门生产汽车零部件、软件设计及信息技术开发、整车制造等园区,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实现汽车上下游产业链集聚。
“打造产业链、价值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园区是关键。”张志刚认为,要学习武汉经开区的经验,形成技术、人才、企业紧密结合的“政产学研用”链条,用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价值含量。
重“链”更重“谷”,构建全要素集聚生态圈
3月8日,华工科技在全球首批发布800G系列光模块多款产品。该模块是建设数据中心、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的核心部件,抢占5G时代更多商机。
随着东湖科学城的建设,东湖高新区创新活力得到更大释放,一大批面向全球的“光谷原创”接连涌现:全球最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国内首个400G硅光模块、国内最大功率10万瓦光纤激光器、国内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国内首台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全球首块北斗高精度AI控制芯片……
“光谷在‘光’更在‘谷’。”黄晓明认为,光谷源源不竭的创新活力,源于各类生产要素共荣共生,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谷地效应”,为产业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天然“养分”。
构建产业生态圈,光谷的确不含糊——
看战略布局:启动建设东湖科学城,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打造面向全球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看营商环境:打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实行开放式、一条龙、一站式、电子化服务,全方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看政策:构建“1+8+N”产业政策体系,即1个支持招商引资的若干意见,外企、央企、总部、自贸区、产业、人才、金融、知识产权等8个方面的N个具体支持政策,以完备的产业政策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看产城融合:“黄金十字轴”奠定城市主框架,全面提升光谷交通、重大交通枢纽、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社保体系,助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在车谷,武汉经开区还为产业生态圈的打造赋予了智能化。
军山新城内,国内首个24小时服务的车路协同无人驾驶巴士——东风悦享“春笋号”为乘客提供无人接驳服务。另外,部分出租车正在试验“无人驾驶”。未来,还将让“聪明的车”跑上“智慧的路”,利用5G和智能网联技术实现“智能移动”。
“把城市当成试验平台,构建产业生态圈,车谷敢想敢做,我们缺少这种超前的发展理念和现代化思维模式。”张志刚认为,应在全市迅速掀起“大学习、深反思、快发展”的热潮,破除因循守旧、僵化保守的观念,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全媒体记者 童勰